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2月1日下午,我校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观摩暨研讨活动在特立楼北栋举行。副校长江正云,教学评估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各院部负责人,各教研室主任及新进专任教师等1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谢杰老师和公共外语教学部陈喜贝老师分别主讲了《视听语言》和《大学英语(二)》的示范课,并分享了各自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心得。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佘向军教授对谢杰老师的课程进行点评,认为她的课实现了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确保了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体现了任务设置的挑战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操作性,能引领学生探究、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公共外语教学部刘明东教授从五个方面对陈喜贝老师的课程进行点评,认为她的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问题驱动,教学流程清晰,教学模态多元,教学站位高端。两门课程均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思政特征,达到了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江正云对本次观摩活动做了总结。他提出,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一是“知”,知就是知识点。教师要把知识点(重点、难点)讲解透彻,让学生理解到位。二是“理”,理就是知识点背后的脉络以及事物的规律和道理,包括知之理、做事之理和做人之理,教师要将知识点背后的理给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有所体悟,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生长点。三是“情”,情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教师只有在课程教学中有情感的投入,乐于钻研,才能让课堂激情四射,让学生兴趣盎然。四是“法”,法就是广义的教学之法。教师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成性、知识能力的构建性和学习过程的反复性,做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选择性和创新性,教学设计上要有针对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有合理性,教学评价上要有科学性。五是“习”,习就是习得,指学生的获得感。教师要通过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来进行课程反思,要致力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生成,知识能力的构建以及乐观积极情感的培育。同时,他借用苏轼的三首诗《题林西壁》《赠东林总长老》和《观潮》阐释了教师教学的三重境界:从教师初出茅庐时对教育教学的探究,到对教学内在规律的体悟和融会贯通,再回归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最后,他寄语全体教师:“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看清前面的路,同时扶着学生走好你陪伴他的这一段路。”
本次活动为教师创造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特别是给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例,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